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一些地方农产品销售不容乐观。可是栖霞市观里镇东南庄村村民于德建并不发愁,他家的草莓不仅没有滞销,还通过直送超市打开了销路。
不种苹果种草莓 2月11日凌晨不到2点,于德建就跟妻子张淑红起床,洗漱完毕,走进了自家的两个草莓大棚。此时,尽管外面寒风刺骨,大棚内仍是暖意融融。映着灯光,他们夫妻俩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劳作。 “昨天,家家悦超市发来的订单是200来斤,本来自家的草莓就够了,但是临近观里村王典忠家的草莓也可以采摘了,就让了80斤的订单给他,我家的草莓明天摘了再送家家悦。一家好不是真的好,大家好才是真的好,重要的是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小康。”于德建一边采摘着草莓一边说。 今年51岁的于德建是土生土长的栖霞人,1999年开始,他就把目光瞄向了大棚草莓种植,在松山街道建了自己的草莓种植基地。“相比传统的苹果种植,我就感觉高效大棚种植是方向。”回忆起创业的历程,于德建说,“但那时技术差、投入少、效率低,所以一开始收益不稳定,经常赚一年赔一年。” 不管怎么样,认准了道,于德建就一心想走好。为了种好草莓,于德建经常到龙口、莱阳等地参观学习,并购买了一些书籍,补学理论知识。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种植管理技术的学习和钻研上,最终成长为一名草莓种植“土专家”。2009年,原来的草莓种植基地因规划调整,于德建辗转来到观里镇,又开始了草莓种植的二次创业。
投资16万升级大棚 “草莓种植其实非常简单,可以说相比较咱栖霞传统的苹果种植,省工省力。”于德建介绍说,“主要步骤有育苗、移植、培育、采摘等,一般是每年的12月份开始成熟,来年6月初结束,忙碌时间也就7个多月。其中最劳累的可能就是采摘,需要弯着腰,一般人还真受不了。但除此之外,还真没有重体力活。” “这两个草莓大棚是去年在原有基础上升级改造、重新建设的,总投资16万元,占地3亩多。原来是三个小一点的棚,非钢结构,棚内空间比较窄,阳光通透性也不好。没有好的设施哪能产生出好的产品,所以去年我花大钱,对大棚进行了升级,就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,生产出最好的农产品。”于德建说。 据了解,于德建的两个大棚共种植了近4万棵草莓,品种主要是甜宝,另外还少量种植了桃熏、白雪公主。“甜宝是公认的产品,个头大、甜度高、口感好,其他两个品种产量稍微低一点,但价格高一点,主要是针对特殊群体、高端客户,销路一样供不应求。”谈起草莓的销售,张淑红如数家珍,娓娓道来。
要和乡亲共同致富 受疫情影响,目前零售市场受到很大冲击。张淑红介绍,往年她家的草莓大多通过批发、进棚采摘,直接送到客户手中。许多青岛、烟台的客户还专门开车到现场采摘。“今年情况不同了,我们主要采取商超对接的方式,产品成功通过家家悦公司认证,成为超市直供商,每天不管采摘多少都可以直接送到超市,方便快捷。效益也不错,估计今年收回成本不成问题。我打算明年再上两个大棚,把产量提高一倍。” 在自家产品进入超市的同时,于德建更挂念的是观里镇其他种植户的冷暖。据了解,像于德建一样种植草莓的,在观里镇还有十多家,为帮助大家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,他利用家家悦直供产品的渠道,每天都把自己的供货量匀一部分给有需要的种植户,最大限度地避免产品卖不出去的情况,确保有产有销,共同致富。 帮忙销售产品的同时,于德建还引导大家一起生态种植、绿色种植,杜绝使用剧毒农药,尽量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。 “成本肯定要增加一点,但是产品的质量确实过硬,顾客吃了都说好。种出良心草莓,对得起每一位顾客的信任,就是我们的种植理念,也是我们的一贯承诺。我们一定会坚持下去,生产出更好吃的草莓。”于德建说,“另外,我自己的努力只是一个方面,镇党委政府关心和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,也增强了我做下去的信心”。 “如今社会各界都在防控一线战疫情,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,我们也帮不上什么忙,但是每天能够把新鲜的草莓采摘下来,通过超市直供给老百姓,让大家都能在家吃上放心水果,我就觉得我们的付出值了!”张淑红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