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日上午,重庆奉节县汾河镇水洞村的贫困户王圣涛从天池(土地名)基地摘了100斤猕猴桃,还没等放进地窖,这批新鲜水果就被重庆主城一市民预定。 不再需要肩挑背扛满大街去吆喝,仅凭一张“网”,大山里的“土货”就能轻松自如地卖到全国,而且网上卖的价格更高,农民赚得更多,以前猕猴桃只能卖两三元一斤,如今一斤却卖到了14元。 这样的好事,得从10月25日猕猴桃第一次“触网”说起。
增产不增收曾让村民头疼 深秋,记者驱车前往木洞村,车外寒风凛冽,吹得人直哆嗦,车辆盘旋转过十多个拐后,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:三四十名果农正光着膀子,在天池猕猴桃基地采摘果子,忙得热火朝天。 因为当天重庆某农业公司负责人叶磊又送来了2500斤的网售订单,王圣涛在内的果农要赶在中午前将这批水果交付给叶磊,再由他分级打包,装箱快递发往全国各地。 看着一张张“飞”来的订单,王圣涛兴奋得好几个夜晚都睡不好觉,以前则是因为这些宝贝找不到销路而彻夜难安。 汾河镇距离奉节县城有两个小时车程,盛产猕猴桃,其中水洞村、曹家村的猕猴桃规模最大,算得上是产业兴村的典范。但境内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,山高坡陡,道路闭塞,猕猴桃销售就成了困难。 “村上虽有企业收购,但猕猴桃连年增产,还是有大部分果子找不到销路,有的村民只好肩挑背扛,行走几十公里山路背到镇上去卖,两三元一斤,甚至还销不完。”回忆起前几年的卖果经历,王圣涛直摇头。 一张“网”连通市场和基地 十多天前,天池猕猴桃基地开始采摘。基地负责人告诉重庆日报记者,今年基地又迎来了丰产,产量达到40万斤,与以往不同的是,今年果农们是根据订单批量采摘,根本不愁销路。 村民口中的订单来源于该农业公司。该公司负责人叶磊介绍,今年3月他在中国建设银行的“善融商务商城”App里开了一家扶贫店铺,专门销售当地的老腊肉、脐橙等特色农副产品。今年10月,他听说汾河镇里的猕猴桃开始采摘,便前来考察。 “这里海拔高,昼夜温差大,黄心猕猴桃的甜份极好,加上晚熟,不施除草剂,市场前景广阔。”经过一番调查了解后,叶磊找到了该支行,商量起猕猴桃网售的事。 制作宣传页、更新网售信息、基地指导采摘、分级装箱……一时间叶磊忙得不可开交。他说,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平台动态发布基地的果子图文,通过直播方式让市民了解猕猴桃的生长环境,从而吸引他们下单,这让待字闺中的土货和市场实现了无缝连接。仅“触网”当天,他就接到了5000斤黄心猕猴桃的销售订单。 截至目前,通过他的扶贫店铺将奉节的老腊肉、脐橙、桃子、李子等土特产卖到了全国,帮助近100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,实现产值达五六十万元。 “虽然目前只网售了近万斤猕猴桃,但已经算是探索出了一点经验,以后村里贫困户的果子都会通过线上订购卖向全国。”叶磊自信地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