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养殖场产生的沼液灌溉玉米、鱼草,长势特别好,可以为生猪、稻田鱼提供充足的饲料;沼渣养蚯蚓,可以饲喂黄鳝和稻田中的鱼儿,还可以零售给周边的渔具店铺。一年下来,光是沼渣沼液这些‘废物’上的出产就超过了养猪的收入。”近日,在四川三台县古井镇榴花村,李良高掰着指头给笔者算了一笔收入账。
同样是养猪,同样是流转土地种植水稻,榴花村返乡农民李良高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立体种养致富路。 李良高过去一直在外务工。2017年,他回到家乡创业,经过多方考察,决定养猪。 “生猪市场变化快,只敢养100多头。”李良高告诉笔者,家里孩子外出务工,只留下他和妻子,小规模养殖既能规避风险,还不会太劳累。 建好养殖场,修起了沼气池、化粪池,李良高开始了他的创业梦。随着生猪一天天长大,累积在池子里的沼渣沼液让李良高犯了愁。 “手机里有一些关于立体种养的新闻,对我启发很大。”为有效利用这些多出来的“废物”,李良高决定从网上寻找灵感。在和妻子商量后,他流转了10余亩稻田,准备发展稻田养鱼;自己家的4亩多地撒上沼渣,种上玉米、花生和鱼草,还养殖了8分地的蚯蚓。 山坡地里,墨绿的苏丹草、墨西哥玉米草迎风招摇;采收完毕的玉米、花生地间,宽约一米的遮阳网下,生长着蚯蚓。“沼渣特别适合蚯蚓繁殖生长,8分地可以养殖20垄蚯蚓。”李良高说,半年时间采收4到6次成品蚯蚓,2亩地的鳝鱼和11亩多的稻田鱼有了饵料不说,还零售给周边镇乡渔具店蚯蚓1.2万盒,收入1.2万元。 水稻收割后的田里,水清鱼肥。李良高介绍,为了保持稻田鱼的品质,他坚持不打药、不施用化肥,还特意打了两口30米深的水井,保证稻田用水。由于生态环保,出产的稻米和鱼儿很受市场欢迎。 “一亩田放养400斤鱼苗,除了饲喂蚯蚓、鱼草,还添加了玉米。只有倒伏的秧叶会被鱼吃掉,对水稻基本上没有影响,还没有虫害,所以用不着打药。”李良高说,水稻亩产在600斤左右,出产大米400斤,3元一斤供不应求;亩产鱼1000斤,鳝鱼40元一斤,其他鱼在8—12元一斤,亩收入1.2万元以上,是传统种植的二到三倍。 “打工一年下来也就十来万,现在搞立体种养,刨开生猪收入和田间投入,一年就有20多万元收入,实在是划得着。”李良高乐呵呵地说。源自四川农村日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