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郯城县庙山镇薛东村农家妇女、优秀高素质农民王艳艳,凭着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,居家研发新款杞柳编织品,让一度过气的传统杞柳编织业重新焕发生机,年获纯利近100万元。
郯城的杞柳编织历史可追溯到唐朝。那时的能工巧匠们,就能将当地河滩盛产的杞柳条编织成盛礼品的箢子、餐饮用的笊篱、储粮藏物用的筐和篮等生活用具。特别是三面有沿一面敞口的簸箕、提梁带把的箢子、圆口的针线筐三款最实用的物品,成为女孩子出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。此风俗历经千余年,一直沿袭至20世纪末。 现已40多岁的王艳艳,出阁前跟长辈们学会了多种杞柳编织品的制作技巧。一根根白亮的杞柳条,经她灵巧舞动的手指,上下翻飞,折弯盘旋,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实用器具。王艳艳结婚后,正值杞柳编织品对外贸易火爆,她每年都向外贸企业领取订单、交售大批量的杞柳编织品,获得不菲的收入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,杞柳编织品对外贸易一蹶不振,国内市场又受到廉价塑料制品的冲击,这个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“寒冬”,昔日的辉煌不再。王艳艳承揽外贸加工的活也停了下来。 转机出现在2009年。那年夏天,王艳艳在树荫下给杞柳脱皮,瞅见一个男孩拎着蝈蝈笼子在宝葫芦棚架下戏耍。此情此景,瞬间触发了王艳艳的灵感:我何不用杞柳条编个“宝葫芦”试试销路?两天后,她就设计、编织成了一个杞柳版的“宝葫芦”工艺品,然后将实物拍照发到了网上店铺。 令人惊喜的是,“宝葫芦”引起了网友们的极大兴趣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,王艳艳立即投入批量生产、销售。随后,她又研发了杞柳版的笔筒、花瓶等。无心插柳柳成荫,从此,杞柳版工艺品的研发打开了销路,也让王艳艳挣了个盆满钵盈。 在杞柳编织业过气的大背景下,王艳艳为何能让其重新焕发生机?笔者认为她的制胜法宝主要体现在三方面。 首先是工艺品趟路子。 杞柳版工艺品的研发,实现了杞柳编织业从生活用具到工艺品的华丽蜕变,给杞柳编织业注入了新的活力。目前,王艳艳又在研发“灵鸟”“猛兽”系列工艺品的编织工艺。 其次是实用品搭车子。 作为装饰及收藏的杞柳编织工艺品,市场份额毕竟还是有限的。王艳艳从全民健康意识增强的氛围中,看到了实用型杞柳编织品回归消费市场的曙光:无毒、无味、无污染。 基于此认识,她借助经销杞柳工艺品业积攒的人气以及快手、抖音等信息高效传播平台,倾力宣传杞柳编织品突出的环保特性,推介杞柳休闲桌椅、收纳筐、条箱、花篮、饭盘、婴儿篮以及宠物类的猫圈、狗窝等日常实用品。 王艳艳接受所有产品的私人定制,依据客户要求的款式和尺寸,组织行家里手将实用型杞柳编织品“易容换装”,搭乘着杞柳工艺品的顺风车,再度受到民众的赏识,得以进入时尚家庭,赢得了极好的口碑。王艳艳的身边,常年聚拢着30名承接订单的杞柳编织女能手。 第三是好原料保牌子。 杞柳是多年生灌木,每年7月中旬、10月下旬各收割、脱皮、晾晒、储藏一次,分别称为伏条、秋条。王艳艳严格遵从当地科技部门制定的杞柳培育技术规程,浅耕除草松土,测土配方施肥,看天看地浇水,早防早治病虫,使得伏条产量达到600公斤/亩、秋条产量提高至350公斤/亩,高出相邻种植户约20%。 每年的杞柳条收割,王艳艳必是趁着数个晴好天气,尽快割倒、脱皮、晾晒、收藏,保证杞柳条白润光亮,柔坚适中,使用起来得心应手。她自家培育杞柳林十余亩,年产量10000多公斤,恰好够用一年。她用自产的优质杞柳编织出精品,提升了信誉,逐步打响了自己的品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