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0日,在四川眉山市东坡区思蒙镇新堰村泥鳅养殖基地,正在繁育池边忙碌的金国英乐滋滋地告诉笔者:“现在正是春季泥鳅苗产销旺季,仅今天客户们电话预订的泥鳅苗就有1000多万尾。去年我的泥鳅纯赚70多万元。”
金国英介绍,他年幼时因故受伤,留下三级肢残,一家3口过着紧巴巴的日子。2010年,金国英见附近一些农户养鱼很来钱,横下心就贷款10万元,利用自家改建后的3亩水面,从事起优质鲶鱼养殖。虽然精力没有少花,但由于技术把握不准,辛苦一年下来,卖鱼收入仅够还贷和维持生计,家庭状况并无多大变化,2014年列入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行列。 区上和镇、村联系帮扶的干部发现,金国英水产养殖的效益虽然不高,但已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。于是,从他家的实情出发,瞄准水产养殖产业的主攻方向,引导他坚定脱贫信心,外出参观学习,总结经验教训,发挥自身优势,调整养殖结构,把过去跟风养鲶鱼改为养市场紧俏、经济价值较高的泥鳅。同时,推荐他参加相关水产品知识培训,打牢泥鳅养殖的技术管理基础,邀请水产专家现场指导,避免和减少养殖过程中的风险。面对缺资金投入难题,帮扶干部争取产业扶贫资金项目,从提供低息贷款、贴息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。 从起步到2016年,信心动力更强的金国英,靠悉心钻研、向同行请教,经过不断摸索实践,终于使自己的泥鳅养殖技术逐渐成熟起来,效果更是显而易见。那年他销售泥鳅共获纯利4.8万元,全家彻底摘掉了贫困帽。 到2019年,金国英已将泥鳅养殖面积由最初的3亩扩大到15亩,并把过去以饲养成品泥鳅为主改为以泥鳅苗繁育为主,实行成品泥鳅与泥鳅苗兼养,成功打造出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泥鳅养殖基地,实现了水产养殖效益的连年上升。 “去年我繁育的泥鳅苗有5亿多尾,产出的成品泥鳅达7万余斤,由于都是自繁自养、自配饲料,成本相应较低,除去所有支出,净赚了70多万元。”金国英喜形于色地对笔者说,“4月正是泥鳅苗繁育销售季节,新冠肺炎疫情已经缓解,水产养殖业全面恢复。近段时间以来,我每天不断接到省内外各地预订购买泥鳅苗的电话,一个个客户少则几十万、多则上百万或数百万尾地购买,预计今年销售的泥鳅苗数量比往年更大。”